云南威信:以工代赈激发乡村共建新活力

近日,在昭通市威信县罗布镇罗布社区,一条连接关田和李家田村民小组、长1.1公里的产业路建成投用。作为威信县2025年重点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4万元,创新采用“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产业长效赋能”联动机制,通过“修路促产业、务工保增收、帮扶强实效”,为当地铺就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
产业路建设完成。
与常规工程不同,这条产业路的建设主力是本地村民。为确保项目最大程度惠及群众,特别是增加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对象”的收入,县、镇、社区及村民小组干部经深入调研和周密筹划,最终选定“以工代赈”模式,并制定了详尽的《群众务工组织方案》。
项目启动前,关田村民小组组长陶余华等人挨家挨户走访,向村民解读政策要点,包括实施方式、资金来源和劳务报酬标准,鼓励大家踊跃报名。通过多次群众会议,村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听取,从最初的观望转变为积极参与,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最终,村民集体决议,由村集体公司统一管理项目,组织本村“施工队”进行建设。
面对修路的技术挑战,在村民的提议下,罗布镇项目负责人骆磊驻守现场担任技术指导员,全程提供专业支持。“干的地方都要浇水,因为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需要水分,如果地面干燥、水分不够的话,可能会出现失水的情况。”浇灌现场,骆磊仔细讲解要点。
村民参与道路建设。
曾在外面做工程多年的舒兴勇闻讯主动加入,并带动其他村民也积极加入。在专业指导下,村民们逐步掌握了测量、夯土、铺砂石等技能,从单纯的“体力工”向“技术工”转变。“以前在工地干过,听说村里要修路就报名了,这样既能在家附近赚钱,又能学到技术。”舒兴勇说道。
通车之日,孩子们在路上奔跑嬉戏。让村民倍感欣喜的是,劳务报酬得以及时发放。拿到工资的村民王宗连感慨道:“娃娃的学费有着落了!”而村民刘思莲则计划用这笔钱添置心心念念的洗衣机。该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家庭参与,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地就近就业。
村民参与道路建设。
这条1.1公里的产业路,直接惠及关田和李家田两个村民小组。更重要的是,它连接了村庄核心区与周边产业种植基地,彻底打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据估算,道路畅通后,农产品运输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为当地规模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道路竣工后,村民并未止步于建设者角色,而是积极投身道路维护和村庄治理。在陶余华家中,村民们热烈讨论如何利用项目结余资金为新路段安装路灯并进行公共区域绿化。村民廖良勇建议“坡度较陡,路灯杆间距别超过30米”,姚兴成呼吁“路修好了,大家要爱护,栽的花也要管好”。该项目引导村民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各自为战”到“共建共享”的转变。
群众会商讨制定村规民约。
据了解,2025年,威信县拟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项目47个、总投资2.86亿元。其中,工程类项目28个、总投资1.84亿元,全部采取“以工代赈”模式组织实施。截至目前,已支付项目资金5413万元,发放劳务报酬571万元;全年预计通过农民工工资专户发放群众就地就近务工报酬5500万元以上。(杨珠艳、徐红、王海、李启宏 文/图)
来源:威信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